每当他们站在超市货架前,琳琅满目的中高端鸡蛋品类功能升级,日趋让人眼花缭乱:轻醇鸡蛋、食溏心蛋、DHA鸡蛋以及兰皇、正大、以及黄天鹅等蛋企正着力打造的“消费新宠”——可生食鸡蛋。
但他们却面临一个恼人的现实: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鸡蛋消费市场,每年要吃掉超4000亿枚鸡蛋,约占全球总量的40%,鸡蛋产业却历经30年发展仍未摆脱“小散乱”格局:鸡蛋主要由中小散户生产、9成通过农贸市场体系交易和消化,从未出现一家市值过百亿的企业……
1
“蛋周期”催生新赛道
多重因素推动下,国内养殖业正在骤然升温。紧随猪价脚步,蛋价不仅持续高位运行,且很快克服观望情绪摆脱震荡在7、8月间突然爆发一波飙涨。大幅走强下,各路券商、机构也纷纷给下半年鸡蛋价格发出上涨预期。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国内产销市场,蛋价已普遍涨入“5元时代”,部分高价地区,蛋价冲高5.3元/斤。市场供需愈紧之下,中秋国庆前,鸡蛋产销价“破5入6”的预期也日渐强烈。而在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1月,这个价格还在3-4元/斤徘徊。
今年36个城市鸡蛋零售价走势图
无论是大型品牌蛋企,还是中小散;无论是坚守普通产品阵地保守养殖户,还是押注产品升级的新锐机构,面对蛋价的显著涨势大多却难言兴奋。
在抵御波动和攫取高溢价的双重考量下,押注产品高端化的蛋企开始增加。他们希望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产品迭代,以优质化来进一步获利,继而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沙利文分析报告指出,2021年,中高端鸡蛋仅占中国鸡蛋市场营收总规模约0.5%左右,但这一品类的占比在稳步提升,2019-2021年复合增长率达57%,远高于大众鸡蛋。
2
饲料决定品质
除了周期性因素,养殖环节是一颗鸡蛋产生溢价的“第一站”。
其中,饲料在一只鸡蛋的养殖成本中占比最高,这个数字基本都能达到60%以上。一只蛋鸡从破壳到开始下蛋一般需要120天(3-4个月),这期间,蛋鸡饲料决定了蛋的品质。
对可生食蛋来说,最难的是对整个养殖过程中沙门氏菌的全程控制。沙门氏菌的检测管理及现代化设备是排在黄天鹅饲料支出之后的第二大成本。
对非笼养鸡蛋来说,贵的原因则多了一项——产蛋率。
低于85%的产蛋率,养殖户就会考虑淘汰,散养的鸡种通常比笼养的鸡种成本略高,山林占地面积更大,但最影响利润的因素,还是散养的产蛋率远低于笼养。
一只山林散养蛋鸡的一生比笼养蛋鸡更加自由,但一年365天,山林土鸡产蛋数量在150—200之间,而笼养蛋鸡最多可以达到300个。
对规模笼养企业来说,渠道是必争之地。
绥宁县礼斌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刘先生,拥有6万只蛋鸡,6月初,他投入数十万,引入了更贵的鸡种鸡苗和工厂设备,想将富硒无抗作为高品质鸡蛋打出市场,但即将面临“滞销”困境。
“线下依旧是规模量产鸡蛋品牌的重要渠道,三线城市的经销商、商超等渠道对富硒无抗这种高品质蛋的需求没有一二线城市大,电商平台则意味着要多加一层物流成本。”
3
“养蛋人”的迷茫
鸡蛋产业的“高贵化”虽能带来高溢价,但却难以规模化、继而在抵御周期过程中同样力有不逮。从养殖户到消费者,更多的鸡蛋需要经过层层批发商和渠道商。而这种分散的供应和更长的销售链路,对多数像上述刘先生一样的“养蛋人”来说,会被削弱更多的利润。
数据显示,国内鸡蛋赛道市场规模已超3000亿,但没有一家市值超过百亿的蛋鸡养殖企业。从上游蛋鸡制种来看,目前实现全国鸡蛋市场覆盖的龙头企业也仅有北京峪口、晓鸣股份和华裕农科三家。
另一个关键性数据是,2022年欧美市场盒装蛋占比近90%,中国品牌化鸡蛋在整个蛋行业占比依旧不到10%。
鸡蛋生产门槛、标准化程度低、保质期短,产业集中度低,这背后是大量小而散的蛋鸡养殖户。对他们来说,规模是发展前路的第一大难题。
除此之外,饲料价格的难以掌控更是致命。
今年豆油每吨的价格从去年的6000元涨到了12000~13000元,豆粕的价格也一度站上了5000元的历史高位。
以往,行业内中等鸡蛋品牌的饲料中,豆粕部分要占到饲料总配方的10%-20%之间,而今年3月份开始,不少企业已经将豆粕含量比例降到个位数。
面对蛋价一路走高,国内蛋鸡圈内流传一个共识是:2022年蛋鸡产业最赚钱的可能还不是供应链、流通商,而是蛋鸡饲料厂。
4
蛋企无品牌
蛋企突围,普遍认为的几个方向是:品种多元化、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专业化、产业智慧化以及鸡蛋产品品牌化。
其中,品牌化更是重中之重。但是,打造品牌不只是一个包装,树立标准才是核心。可鸡蛋市场的现实却是:产品良莠不齐,行业没有统一的规则。
鸡蛋的国标基本上只落在两个渠道里面,一是像圣迪乐村、正大等全国Top 3大型养殖和生产企业,国家都会有对应标准;二是类似于盒马的大型零售终端。除此以外其他企业基本上不会过于严格的去控制标准。
早在2006年,德青源也组织推出中国第一部鸡蛋标准,为每个鸡蛋打上“身份证号码”,颠覆了鸡蛋品类的三无历史,扭转了消费者的认知,这才在众多竞争者中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优势。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蛋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宁教授表示,我国蛋鸡产业以鲜蛋消费为基本形态,深加工鸡蛋不到5%。这表明国内蛋品深加工及品牌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也是未来蛋企的出圈方向——聚焦在鸡蛋深加工产品的更细分方向。
5
“非笼养”之辩
“在山西、辽宁出现了散养和笼养结合的仿生态养殖企业,但这部分企业目前还是源自供货给肯德基等大型企业2025年实现福利养殖的需求。”
正大食品今年初表示,2022年计划将在中国的非笼养鸡蛋产量增加到2000万枚,比2021年增加400万枚。中国前20大的蛋鸡企业,至少已经有7家具有非笼养鸡蛋的产能并开始供货。
即使国内很多企业已经开始默默布局,但蛋鸡的非笼养福利养殖目前并不匹配当下的国情,国内对福利养殖的接受程度和销售通路的培育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少还需要10到20年,国内才将迎来福利养殖市场需求的转折点。”
总之,如何穿越“蛋周期”,这是一条漫长之路。蛋鸡行业还存在着大量年轻的二代、三代们,正在“迷茫”中前行。等待他们的,将是打破农业周期魔咒,孵化出自己的产业链和品牌,冲出一条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