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养蟹新“稻”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9-07  浏览次数:771
核心提示:  初秋时节,走进青龙满族自治县土门子镇影壁山村,只见连片稻秧青绿葱郁,水稻扬花抽穗正进入快速生长期,在蓝天白云下宛如绸带装点着乡村的田野。
   初秋时节,走进青龙满族自治县土门子镇影壁山村,只见连片稻秧青绿葱郁,水稻扬花抽穗正进入快速生长期,在蓝天白云下宛如绸带装点着乡村的田野。

  稻蟹共养试验田。游走在田埂上,青黄相接的水稻似弯月,一层层、一圈圈。微风拂过,稻秧随风摇曳,阵阵稻花香沁人心脾,既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又让人对即将到来的收获充满希望。影壁山村地处青龙河畔,早在上世纪60年代,村里就开荒滩、造稻田,引青龙河水自流灌溉种植水稻,现在种植面积近300亩,每亩产水稻1400斤左右。这里一直采用传统工艺管理种植,人工育苗、插秧、除草,不用农药,以农家肥和有机肥为主。由于山区昼夜温差大,青龙河水含有多种矿物质,这里的水稻生长期长,产出的大米口感独特。为充分利用青龙河水源充足、村中稻田资源丰富的优势,村民冯志东多次赴外地学习,探索培育“蟹稻共生”的生产模式,慢慢摸索总结出稻田与河蟹共生养殖的经验,成为县域内稻田养蟹“第一人”。

  ​工作人员查看螃蟹生长情况。“我们在6月中旬往稻田里投放了大概600斤河蟹种苗,现在应该都长大不少了,白天不好找,晚上螃蟹就出来活动,有时候还爬到田埂上。”冯志东介绍说,为了便于规模化集中管理,他以承租方式租用村民稻田40亩并用纱网进行围挡,按亩给付租金,到秋收季稻米仍归村民个人所有。“稻田养蟹还能提高大米的品质,对于我们这里大米的溢价销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说起“蟹稻共养”的好处,冯志东滔滔不绝,他认为除了带来可观经济效益,还可以实现生态、绿色、环保,“稻田里水稻叶上的虫、蛙、螺等都是河蟹在一般的池塘里吃不到的天然饲料。对于水稻来说,蟹的粪便以及池塘里的氨基酸是绝佳的肥料,不需要除草、施肥和用药,就能够提高大米的品质。螃蟹和稻子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

  辛勤劳作的村民。眼前稻田正吐穗,待到收获季节,蟹肥稻香,影壁山村将是一派“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好景象。“稻因蟹而优,蟹因稻而贵。”土门子镇党委书记李江峰对这种新型“稻蟹共生、一地两用、一水两养”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赞不绝口。他表示,要通过影壁山村的典型带动,鼓励其他村庄探索开辟出更多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实现“一田双收”甚至“一田多收”。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